近年来,针对老年人的养老理财诈骗案件频频发生。很多老年人积攒了一辈子的存款被不法分子骗光,最后导致难以追回,这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。那么什么是养老理财诈骗?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呢?下面我们通过真实案例来为大家详细解读。
案情回顾
嫌疑人李某在2011年至2018年期间,伙同他人在广州、深圳等地,以获得高额回报为名,诱骗多名老年人购买其虚构的理财产品骗取钱财,先后骗得127名老年人投资理财款共计2308.5万元。后多名老年人未能如期收到利息,且无法联系到李某退还资金,遂向公安机关报警。2018年7月,李某被抓获归案。
京云说法
本案中,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,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,编造虚假事实和信息,以高额回报为诱饵,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,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,非法占有和恶意处置参与人款项,集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,已构成集资诈骗罪。
关于该项罪名的量刑,法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,对于集资诈骗罪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本案中,法院经过审理,结合案件事实,最终判决李某有期徒刑十五年,并处罚金100万元;追缴退赔违法所得。
在这里,我们要明确一点,那就是集资诈骗罪要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。对骗取数额较小且情节较轻的行为,不宜认定为犯罪。但情节严重的,即使实际上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,也应认定为集资诈骗未遂。
通过本案,大家可以看到,让老年人购买虚构的“高回报”理财产品,是不法分子惯用的手法。
这些人会通过各种方法,详细了解客户情况,进而锁定有一定经济能力,防范意识较差的老年人为重点目标。接着,以“无微不至”的服务获得被害人的信任,以保本、高回报的许诺获得被害人投资的意愿。最后通过层层转账、出示虚假手续等方式“移花接木”获利,令人防不胜防。
此类理财诈骗,往往具有以下特征:
1设置诱饵
诈骗分子利用被害人的投机心理,以高额回报、迅速赚钱、人生赢家为诱饵,哄骗被害人进行投资理财。
2博取信任
当被害人先期投入少量资金时,先让被害人获利,赢得被害人的信任。而对于老年群体,诈骗分子还会通过“打感情牌”的方式,在情感上获得老年人的好感与信任。因此,大家应该牢记,天上不会掉馅饼,非亲非故的人来和自己献殷勤,这其中必定有蹊跷。
3加大投入实施诈骗
有时等到被害人投入大额资金后,会发现自己联系不上对方了,有些通过网络购买理财产品的,会出现打不开APP软件或不能提现的现象。
律师在这里提醒大家,不要被暂时的高利率迷惑双眼,切勿相信只挣不赔的买卖,避免落入理财诈骗陷阱。特别是涉及到股票、理财产品等,不要轻易相信微信、抖音等平台上陌生人发布的荐股、释放内幕消息之类的信息。
京云小结
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清醒,切勿听信“高回报”等不切实际的承诺,因贪小利而吃大亏。要警惕诈骗分子的“高级话术”、“温情服务”等伪装,要多关注反诈知识,提升防范意识,谨防诈骗套路。同时年轻人也要多向家中长辈普及理财诈骗知识,提前打好预防针,防范于未然。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